小萱回憶爸媽

母親逝世二十年了。

媽媽一生最大的心願當是返回四川老家,她常常在夢中跋山涉水趕路回鄉,數十年常在呼喊母親聲中驚醒。那一年媽媽還好時,稟告母親,陶桂芳計畫和我陪媽媽回李庄,媽媽非常高興,去河邊市場買了衣服。詎料計畫受阻。最後近一年一個多月,進進出出住了十三次醫院。

再讀昆槐對李伯母的懷念,以及擎虹的心聲。慚愧哀思,這一切恍如昨日。當年寫的《張素蘐女士生平事畧》,以及朗誦的家祭文《給媽媽的一封信》---對母親的傾訴---,謹貼這裡,藉表兒女的追思。

父親逝世,未及時寫入生平事略,當時中研院主其事。三十七年後,在2021年我寫爸爸簡略年譜上維基百科。當年最大遺憾是爸爸的前半生身世,無由知其詳。

爸爸為明清檔案奮鬥一生,終至鞠躬盡瘁,於1984年12月底因車禍往生。母親張素萱陪爸爸從李庄、南京到楊梅、南港。以夫為尊,鴻案相莊四十年。胡適先生曾於院士會議之後的筵席之中,公開介紹代夫出席的張素萱:「光濤先生有這麼賢德的太太,今天才能有這樣的成就。」

爸爸日常清晨四五點起床後,喜歡先去院區散步,再回家中庭院種菜、蒔花,早餐後便去研究室。晚餐後偶而看看電視或用舊報紙練習書法,八九點入睡。生活清簡,少有應酬,數十年如一日。

在他辦公室抽屜裏隱藏有一張前妻蔡善智和其母親蒲氏及姐妹等合影的照片。他心中有個深深的秘密---對前妻蔡善智的愧疚。爸爸對前妻的事始終沒給子女講過。爸爸的前半生身世,媽媽張素萱平日偶及之,並前妻蔡善智的大侄女余時敏錄音錄影所言,略得知一二。

爸爸與余覺民為小學好友,先後娶清節堂蒲氏之女,蔡善榮蔡善智姊妹。抗戰時,余覺民與蔡家搬遷到重慶小溫泉,蒲氏與兩個女兒及外孫同行同住。

那時公務員待遇差,為了養家,爸爸向中研院請了一年長假。1941年,爸爸依親余覺民的大家庭。余覺民先借錢開餐廳,爸爸沒開過餐廳,就到圖書館借書抄食譜,但有關行政管理及做菜,都沒有經驗,結果失敗。後改賣板栗,也失敗了。余覺民買了一批印度毯子,請爸爸他帶到昆明去賣,結果賣不掉,毯子被人偷光了。

1942年,妻子蔡善智已經懷孕,家裡多次去信叫他回來。妻早產,嬰出生即折,蔡善智哭得很傷心,憂傷過度病倒。爸爸得訊急匆匆趕回來,蔡善智已離去,撫妻大哭。到仙女廟寫祭文,挾其鞋,慟泣祭妻於仙女廟!蒲氏也責怪余覺民為何要拿錢給他做地毯生意,他根本就不懂作生意!

爸爸終於覺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是他宿命發展的地方,從此全心全力投入工作,逐漸嶄露頭角,同時開始他另一段婚姻---與張素萱結褵---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爸爸四十八歲。逯欽立羅筱蕖極力撮合,好友李光濤表姊張素萱;加之董作賓羅南陔殷勤作媒,張母包氏崇懿始允婚事。媽媽時年二十八歲,任教南溪板栗坳栗峰小學。

媽媽陪爸爸,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從李庄到南京,從此辭別母親,人天永隔。媽媽思母,無日或止,常於夢中呼母泣醒。來台多年後,知母往生時無一親人相守,痛不可堪。

爸爸過世後,中研院史語所通知我前去整理遺物。在整理研究室時,除了一般書籍稿件外,發現爸爸的大書桌抽屜及隔間中,存有不少私人遺物如:書信、文稿、手稿、元配等之照片、密密麻麻的手抄食譜...林林總總...。

特將此抽屜私人遺物,存放于兩大紙箱中,存置于家中地下室暫存。擬待車禍官司打完,再仔細研讀處理,詎料無故不見,稟告母親,母親痛心之至云云。

今年適值母逝二十年,父逝三十九年。2021年五月四日,與弟弟寧成對話---《小萱回憶爸爸逸事》---對父親的懷念---,也貼到這裡。  小萱 2023年4月22日



《給媽媽的一封信》:


媽媽:

縱然千般不捨,您還是放下了牽掛的子女,回鄉的夢,走出了生死這關了。

您一生怕痛,卻歷盡了治療的折磨,病體的煎熬,在針管儀器羅織的煉獄中掙扎求生、芶延殘喘....媽媽,人生是無奈的,在漫長的治療生涯中,您不能自主,沒有選擇,生命任著命運擺佈....但是媽媽您是生命力意志力堅強的勇者,十六年的病苦生涯,您終究是日日夜夜熬過來了!拔掉了各種插管,您莊嚴而安祥的睡容,讓我們讚歎、安慰、感恩,媽媽一生的修行示現了臨終的瑞相、示範了無言的教化。

您常訓示我們凡事要忍,張家祖先張百忍五代同堂乃一忍字,「忍」使您寬厚雍容、柔軟韌性、器度弘大。您總是輕言細語、慢條斯理的講話,您常說:「一句話大聲生氣說也是那句,輕聲溫和說也是那句,為什麼不輕輕說呢?多費力氣呀!」我們脾氣多半躁急,您常隱忍包容、潛移默化,人世間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您甘苦備嘗,卻總不把是非恩怨利害得失搞得清清楚楚,您受騙受害也渾然不覺,媽媽您真是糊糊塗塗的濫好人,可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到您「難得糊塗」的境界呢?

您樂善好施、仗義濟弱、施食施衣、救人苦難,澤被我們子女,常常得到他人的感恩照顧。您不計不較、總是忘記仇恨、恩怨,一生總在報恩、總有還不完的心情債,現在媽媽您的包袱終於可以卸下來了,無債、無欠,終於可以無掛無礙的往生去了。

抗戰期間,您與父親在四川李莊結緣,相互扶持四十年,您能文能武,粗活細活皆難不倒您,父親在無後顧之憂下專心致力於明清檔案的研究,在學術終能卓然有成。父親對您的敬愛依靠,我們都看在眼裏了。您還能在繁雜單調的家事外製造生活的情趣,您挑燈做針線活、打鞋幫、作布鞋,縫裁棉襖唐衫、做盤扣、編織綿繩、甚至捏麵人,總有令我們驚奇的巧思創意。您隨手勾畫的人物山水花卉動物都是富富泰泰、孕育著飽滿渾圓的生命,您陪著孫子作畫的這些畫作都成了我們生命動力的來源。媽媽,您的生命力永遠存在於這些畫作之中了。您烹飪的手藝更是「家中客常滿」的來源,您留給我們子女永遠的齒頰留香、永遠飽飽滿滿的母愛,吃不完的美食佳餚,溫暖幸福了我們的童年、少年乃至成年....媽媽,我們總不知道您何時起床、何時安眠?您年輕時陪我們讀書寫字,您年老時陪孫輩畫畫說故事,媽媽您一生像轆轤運轉,日日夜夜、晝夜不息,現在您終於停止運轉了,您躺下來了,讓我們圍在您的身邊享愛最後一次親情,最後一次天倫。

媽媽,您這一生最大的心願當是返回四川老家,您想念亡母,數十年常在呼喊母親聲中驚醒,您想念李莊的人情事物,羅家親如手足的兄弟姐妹,想念張家種種、包家種種,想念老家落地窗面對的長江,娃娃魚的故事,想念給您放小腳、帶您玩水的爺爺,還有寬容幹練的奶奶、仁厚多病的母親、多才早夭的哥哥....您常常在夢中千山萬水趕路回鄉,古老綿密的鄉情糾結在您內心深處,成了您生命中的動力、生命中的信仰....媽媽您以驚人的生力拖著煎熬的身體,等待著每一個明天:媽媽您相信我們,您相信我們用回鄉編織的明天:

「媽媽,等您再好一點,我們陪您回四川去。」

媽媽您真的相信歡喜的說:

「我要你們一起去,兄弟姐妹大家一起陪我回四川,熱熱鬧鬧的。」

一遍一遍的承諾,我們愈說心裏愈虛,媽媽您的眼神也愈來愈落寞、愈黯淡......

在加護病房的床邊,我們許下了真實的諾言:

「媽媽您現在不太方便了....我們一定會去替您探望家鄉的土地、家鄉的親人、老家落地窗前的長江....」

媽媽您用力的擠出聲音:「好....」

近一年一個多月,您進進出出住了十三次醫院,點滴、抽血、照片子、抗生素、乃至各式插管....永無休止,媽媽您住院住怕了、住累了,我們每次都哄著您:「媽媽您再忍忍我們就可以回家了。」這一次我們都知道時間到了,媽媽流轉的眼神再一次看看我們這些子女,再一次巡視這個世間。

「媽媽,我們不要再住醫院了,我們回家去好不好?讓孩子們圍著您跟您聚聚,好不好?」

媽媽您眼睛定定的看著我們,用最後的力氣從喉嚨擠出「好」這一聲。

但是,媽媽這是個五濁八苦的世間,所有的親情子女、山河大地、名利貴賤都是鏡花水月,世間的快樂也是短暫而不究竟的。現在您捨掉這朽壞的皮囊,一心發願往生極樂淨土,得到根本究竟的快樂,得到不生不死的慧命。媽媽,那時您千萬要乘願再來度我們這些愚癡不孝的子女,來度生死道上輪迴流轉的眾生。

媽媽,您原來出生於佛教信仰的家庭,供奉的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您說祖母、母親都常到寺廟禮拜,家中也吃六齋;這早年的薰習使得您仁厚待人、慈悲接物,已具菩薩端莊之相、已行菩薩利他之行了。民國八十一年您曾在上聖下嚴法師座下皈依三寶,您也喜歡聆聽淨空法師、聖嚴法師的講經說法。但是媽媽您對佛法尚是不明究竟的,您原來也是不喜歡著相修行的;然而這些年身體及生命的苦難,使您看到了苦空無常,您偶爾也自己念佛,也偶爾勸人念佛了。約一年多前,我們在給您閱讀的「念佛感應事蹟」一書背頁上赫然見到您書寫的心得:

「凡一個人沒有貪念、憎恨、怨忌,他的心胸開闊,熱心助人愛人,他的人生會過得愉快。如果沒事時常念佛的人,就會早登仙境了。」

「佛在心中坐,閉門常思過的人是完人。」

「人有存心,佛有感應。」

媽媽,原來佛法、世間法您已經融而為一了,在您後來的時光裏,您也願意蒙佛接引、移民淨土了,您也會一口氣三聲、五聲的念佛了。媽媽,您的因緣終於具足、終於成熟了。媽,佛法是在世間法之中的,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是學做佛要先學做人,您早已悟出了這個道理了啊!

媽媽,娑婆世間,世人時時造身口意三業,時時為貪嗔癡慢疑五毒所苦。可是媽媽,您不貪心、不生氣、不愚癡、不我慢、不懷疑,您心寬地廣、大度能容,您早已是菩薩了啊!

在您喜歡遊逛的公園裏,五月的陽光普照著蓊鬱的樹林,白頭翁、五色鳥在林間自在飛翔,我們彷彿看到天地間生生不息的生機,彷彿見到媽媽您如春風般溫暖安詳的笑臉。媽媽,您的精神已經與天地合而為一,您的精神永遠與我們長相左右。

媽媽,您放下萬緣、放下牽掛,歡歡喜喜地到蓮邦淨土去吧,我們手足一定會相親相愛、互助互諒,您的孫輩一定會精進為學、踏實為人的,您的忍辱、寬厚、無爭、忘我必垂為家訓,代代傳給子孫。媽媽,您放心去吧,放心到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佛的極樂世界去吧!


《張素蘐女士生平事畧》:

張素蘐女士學名鉅華,四川南溪李莊人士,生於民國六年三月廿九日(陰曆)。父張鑄九,母張包氏、為續絃。女士三歲喪父(時四十餘歲),元配遺一女,年方十三,才貌殊絕,自擬祭文哭父,令人掩面,張包氏待如己出,出閣時以己之妝奩厚嫁之﹔亦如黛玉敏感孱弱,二十九歲卒。張包氏生一子鉅武,一女鉅華(即女士),兄妹與寡母、祖父母相依為命,家有薄產,租地佃農以養生計。兄鉅武,詩書畫聞名鄉里,通音律,能製笛,素習武狩獵,因婚姻不諧,常困坐酒城,對女士云:

「妹若為男兒身,可守護家園,兄可離家他去矣。」

困鬱不得志,參加哥老會,以教書為業,二十九歲病卒,遺孤女三人。所留畫作親朋悉索,即或紙窗之畫作亦悉取去。自此女士巾幗不讓鬚眉,慨然肩挑一家重擔。

女士幼年,寡母為其包裹小腳,時祖父由浙江巡撫任內告老還鄉,親放小腳裹布,牽至水溏祖孫戲水為樂,祖父開明之風,影響女士方圓皆隨順他人之個性。

家中藏書、字畫、玉石、古董、碑帖、筆硯頗多。女士早年雖未習字畫,但因書香薰習,胸中自有丘壑,待夫君光濤先生亡故後,始於箕帚盤飧之餘,研習國畫;雖只習三月便因車禍中輟,然女士巾幗運筆,氣勢格局不凡,師再三感慨讚歎。

女士事母至孝,親侍湯藥,未嘗廢離。其母常年咳喘,女士每夜半穿堂過房、升柴起竈,為母熬湯煮藥,搥背撫胸至母稍癒始止。某日見蛇鑽入屋之地基穴洞,守候數日,驚見蛇又入洞,抓尾力拖,佃戶相助,終於成擒丟入長江,除母後患﹔但亦因之掌肉潰爛見骨,日久始癒,女士孝名自此遠傳。鄉里無女子入學,鄉賢長輩興辦學堂,女士等力求入學得竟,但因母病之故,內外皆需張羅,故就學時斷時續,從初小至中學,跳級越讀,共約讀書三年有餘,因成績優異,屢領米糧。其後,女士曾任教坂栗坳栗峰小學,女士授美勞、繪畫、自然科目,頗多巧思創意,對動植物更如數家珍,當年中研院子弟今見女士仍執弟子禮,恭稱「張先生」。

女士姑母許羅南陔,姑丈視女士兄妹如己出,羅家表兄弟妹十人時相往來,手足情深。兄鉅武罹病,羅家延醫救治,病逝時並轎抬返家,別母後為其安葬羅家祖塋,方便祭掃。女士溫厚平和之個性,殆與羅家無盡無私之親情相關乎?

母張包氏溫良仁厚,視僕婢如親人,示曰:「凡家事亦當自理,不宜悉假婢僕。」常親侍婆婆三餐,賢淑恭順,婆媳和樂。母常攜女士兄妹返包家省親,包家上下備禮備轎,親迎親送,日用雜什時相接濟,必令衣食豐盈而已。

女士樂善好施,仗義拔刀,乃川蜀俠義之士。每路見不平,便解囊救急,或引至里居號召鄰舍相助。施財施食,常出手大方,家中每至窘境亦無悔。廚藝堪稱一絕,熱心好客,常傾力待客,或上品蔬果,或膾精質嫩,盤碟湯碗,盛哉歟哉!總令賓主盡歡而後止,雖寅食卯糧亦不改其志。

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由北平遷至大後方四川,長駐李莊坂栗坳,並租張家族人大宅為研究院區,故翩翩多士多與張家姑娘結成連理。時編纂李光濤先生喪偶多年,年近五十,女士時年二十八,矢志不嫁。甲骨文學家董作賓先生作媒,央姑丈羅南陔提親,撮合此一姻緣。抗戰勝利,女士隨夫君安頓於南京中央研究院,從此辭別母親,人天永隔,女士思母,無日或止,常於夢中呼母泣醒。來台多年後,知母往生時無一親人相守,痛不可堪。

女士端莊貞靜,任勞任怨,持家教子、女紅粗活皆一肩承擔;能扛磚、挑水、屋頂監工,能巧手針黹,剪紙貼花,喜蒔花、種菜、養蘭、植樹,精山珍海味、麵食點心。他如公私應酬、應對進退,悉由女士代勞,胡適先生曾在中研院某宴會場合,特別引介稱讚女士。光濤先生得以專力研究,終能於明清檔案研究上卓然有成。光濤先生於七十三年十二月車禍往生,結褵四十年。

女士剛毅柔順,不揭人私,不記人過,渾沌天真,內外無間言。川音清脆,慢條斯理,不慍不火,聽者如沐春風。女士不信命理,只信言行,常以掌中短命之紋示人,示壽夭與掌紋無關,在乎德行。

七十六年因意外致四肢不便,臥病十六年,女士無怨無尤,心平氣和面對命運。困居室內時,或閱書報、雜誌、電視,或與子女孫輩閒話家常,或古今詩文、信口吟哦、記憶驚人,或畫畫、書寫,與鄉親通信、通話,或坐鎮指揮,買菜買物,皆安詳泰然、怡然自得。如坐輪椅戶外遨遊,或徜徉公園,或選花買物,或菜市自選蔬果,快樂如籠鳥飛林。女士隨緣隨份,無入而無不自得。

晚年時以憂國憂民為念,常打電話給各黨政部門,點明要與政治人物通話,或分析利害,或曉以大義,以國家興亡、匹夫匹婦皆有責任自許,女士懔然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女士出身於佛教家庭,家中供奉藥師琉璃光如來(即藥王菩薩),食六齋,祖父母往生前皆預知時至,招集家人至廳堂話別,故女士亦喜聞佛法,且講說佛理,但不願著相修行。八十一年二月於上聖下嚴法師處皈依三寶,法號「果蘐」,迄往生前兩年,因緣漸漸具足,曾於「念佛感應事蹟」一書後,垂示:

「凡一個人沒有貪念、憎恨、怨忌,他的心胸開闊,熱心助人愛人,他的人生會過得愉快。如果沒事時常念佛的人,就會早登仙境了。」

「佛在心中坐,閉門常思過的人是完人。」

「人有存心,佛有感應。」

女士育有四子女,長女小萱,台大中文碩士,私立明新科技大學專兼任,業餘研習中醫。長子康成輔大歷史系畢,任職國父紀念館。次子寧成,俄州州立大學博士,在美任職。幼女幼萱康寧護校畢,服務於新光醫院牙科部。

女士因肝硬化,卒於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陰曆三月廿八日),享年八十七歲。



《小萱回憶爸爸逸事》:


寧成來Line,2021年5月4日上午 9:53


寧成:「金霖,姐姐:爸爸當初胃潰瘍住院動手術,是在空軍醫院,不是在台大醫院,我那時讀中學,還去醫院看爸爸,爸爸很高興見到我;回想起來,我那時該多去看爸爸幾次的。」


A、2021年5月4日上午 10:30


小萱:「爸開過兩次刀。

1959年(民國48年)爸第一次開刀。那時我讀小六,胡適從美國應聘到中研院任院長。

爸因胃潰瘍住台大醫院,

胡適特別拜託台大醫院院長照顧爸:

『李先生是國寶,請特別照顧。』

我當時已12歲,故知。


直到1966年(民國55年)我大一下學期與同學到溫州街,台大宿舍去看台靜農老師。他一看到我好高興,臺老師見到我時,還有些小小抱怨:

『你怎麼現在才來?!』

走時要我:『以後要常來!』


我有些受寵若驚。

他高興談起學界流傳爸的軼事說:

『你爸當年胃潰瘍要在台大醫院開刀,胡適先生還特別拜託院長,說李先生是國寶,請好好照顧。

結果你爸爸開刀前悄悄跑回家了,台大醫院到處找人。』


原來爸那時早就是名人了,我到台大中文系,他們早傳李光濤先生的女兒來台大了。


爸第二次開刀是十二指腸潰瘍,大概是民國62年,進空軍醫院。黃勤任護士招呼爸爸特別仔細。後來大表哥還追她,沒成。

我還有她參加我們中研院旅遊活動的照片。」


B、2021年5月4日上午 10:47


小萱:「臺老師見到我時,還有些小小抱怨:

『你怎麼現在才來?!』

走時要我:『以後要常來!』」


C、2021年5月4日下午 13:29


小萱:「1969年(民國58年)我台大畢業,續考台大跟政大兩研究所。政大要考三民主義,我沒讀。只考上台大中文研究所。


政大系主任王夢鷗對台大史語所所長屈萬里說:

『李光濤的女兒來考政大了, 她寫的字真好。』


屈萬里半開玩笑說:

『她爸爸的字還要從頭練起。』


屈萬里是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笑著跟爸談起這樁事。


以上是爸跟我說的。


後來爸就開始用舊報紙練起毛筆字來了。


爸從小家境困苦,5歲喪父,母親帶姐弟三人住進「清節堂」,清政府專收誓不改嫁的寡婦及子女。

爸爸從小在艱苦中自學,還要出外打工,沒有辦法好好練字。但特擅數學心算,精於算盤。所以16歲才能到當時有名的胡玉美醬園當管帳。


猶記四、五歲時爸還教我打算盤,背珠算口訣。


爸爸的字雖不是名家書法,但是字以人貴,爸爸的字千金難買,也曾看到拍賣。

爸寫給媽的情書許多封,我整理起縐的的書信,一張張須用隔布熨平,貼在A4張上,疊成一疊。放在爸媽家中的大皮箱之中。

這些都是爸媽珍貴的遺物。


至於台大醫院病歷,今年我找曾任台大醫院病歷室主任的小學同學范碧玉去找。

她上個月給我的答案是:

『台大醫院歷經多次滄桑,爸當年住院的病歷內容已因地震而散落毀損,但留下爸的空白病歷表而已了。』

范碧玉的著作已成為醫學院的教科書。4月再版她要送我一本。」


D、2021年5月4日下午 13:29


小萱:「爸自我4~5歲時規定我練毛筆字。

請楊時逢伯伯寫字帖供我臨摹。

每天48個大字。

另我要用稿紙寫300個小字。


爸下班回來檢查,沒寫完不能出去玩。

還要背千家詩,每天一兩首,每次從頭背,沒背不能出去玩。

請請楊伯伯畫畫,畫魚,供我臨摹。


爸爸媽媽是很重視啟蒙教育的。

媽媽的部份以後再說給孩子們聽。」


E、2021年5月4日下午 13:35


小萱:「便知,爸爸豈靠現代網路或李莊文物博物館享名?爸爸幾十年前早就名聞學界了(我的經驗,不只是名聞文史界而已)。」


F、2021年5月4日下午 13:45


小萱:「屈萬里先生後來是史語所所長,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


寧成來Line ,20210504 15:04


寧成:「知名度可以很容易的在谷歌上輸入名字,看可以搜尋到多少個項目即知。我之前已經示範過,不再重複。作為子女,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擴大爸爸的知名度,平面或立體的媒體。」


G、2021年5月4日下午 15:05


小萱:「爸爸在空軍醫院時,除了處理十二指腸潰瘍,好像這次也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媽媽遵照醫師指示,開始給爸少吃多餐,細心調理一天5餐,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爸的胃養好。」


H、2021年5月4日下午 18:02(小萱本人回寧成知名度…)


小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把爸推上網路,推動爸的著作全面電子化的原因!


因為『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皆是好的。


以後我還想把爸媽的一生寫成小傳(因為很多資料不見,很難無中生有),所以還要請兄弟姊妹儘量提供所保藏的父母遺物,或寫出對父母的回憶...

由我來整理組織完成。


孫輩也歡迎加入,一同分享回憶爺奶公婆的遺澤。」



留言